查看原文
其他

阅读联结美好生活

橘林读书会陈文芳 橘林教育研究院 2021-12-24
橘林读书会,读出美好生活。你好,我是陈文芳。
欢迎来到橘林读书会第一门线上阅读课程——《教育的勇气》共读课程的结课直播现场。今天我主要跟大家分享六个问题,大概需要45-50分钟,最后再留10-15分钟和大家互动。
我要分享的六个问题分别是:
一、为什么我要做这场直播?
二、为什么我要做橘林读书会?
三、为什么橘林读书会共读的第一本书是张文质老师的《教育的勇气》?
四、为什么是联结,而不是联接?
五、什么是美好生活?
六、阅读为何以及如何联结美好生活?
先回答第一个问题:为什么我要做这场直播呢?
有三个原因:
截止2019年6月25日,也就是昨天,已经有600位朋友报名参加了这门课程,(注:直播时间为6月26日,目前已有700人报名了本课程)尽管我写了一篇课程结语,但我觉得,对于一门开发时间长达一年、已完成60篇文稿和60段音频更新的系列课来讲,我需要为她做一场隆重的、有仪式感的结课典礼。在我看来,今天的直播就是一场典礼——我们超越时空的限制,通过网络联结在一起。网络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这场结课典礼中来,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门课程,这是我做这场直播的第一个原因。因此,感谢所有莅临典礼现场的朋友们!谢谢你们!
从我决定做橘林读书会的那一刻起,我就把自己当成了一名服务人员。大家听到的课程音频、看到的课程文稿,就是我提供的服务产品。但是,就像你买了一本好书,并不意味着你就掌握了书中的知识。从买下一本书,到把书中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、理解力和行动力,需要过程,更需要方法。《教育的勇气》共读课程,就是我把我阅读《教育的勇气》这本书的过程转化成的一门阅读课程。在这门课程中,我既把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毫无保留地呈现了出来,更在课程中渗入了很多我认为有价值的阅读方法和知识转化的方法。我这里所说的有价值,指的是经过我自己亲身实践,这些方法非常有效。我觉得,让大家了解这门课程的生产过程,比如,我是怎样选书的,为什么选这些书,我是怎样确定课程主题的,我是怎样写讲稿的,我是怎样思考的,等等,可能会有助于大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。因此,向大家汇报我的工作过程,是我做这场直播的第二个原因。
过去,一个学者只要手中有一本好书且不公开出来,他甚至就可以靠这本书吃一辈子了;一个研究者只要手握一份重要的材料孤本且不共享出来,他就有可能一直站在该领域的研究前沿。这听上去有点可笑,但却都是事实。信息时代让人类占有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今天,一本好书,可以做到各种文字版本全球同步发售,而那些古老的珍惜文献,也基本都有了电子版本。在信息时代,没有人可以仅凭独占一本好书、一份材料就领先于其他人。在信息时代,人类占有知识的最好方式,就是输出你认为有价值的知识,就是让输入到你身体里的知识,沾上你的个人经验和理解方式,沾上你的表达风格,再次传递出去。一句话,过去,人类占有知识的方式是收藏式的,今天,人类占有知识的方式是让自己的知识尽量公共化。网络直播,就是让自己的知识公共化的一种途径,这也是我选择做这场直播的第三个原因。
好,关于“为什么我要做这场直播”,我就分享到这里。总结一下,我做这场直播,主要有三个原因:一、为《教育的勇气》共读课程举行一场更有仪式感的结课典礼,我觉得这门课程配得上有一场隆重的典礼,我也希望有更多人关注这门课程;二、向课程用户汇报我的课程开发过程,以便大家更好地学习课程内容;三、我认为,信息时代,人类占有知识的方式就是让知识尽量的公共化,直播就是我对这种认识的实践。
第二个问题:为什么我要做橘林读书会?
这个问题我以前在课程里简单谈过,今天我想再加入一些我的新思考。我从小就特别喜欢阅读,准确地说,是从小就特别喜欢读故事书,按照《阅读的渴望来自哪里》这一讲中的分析,我的这种“喜欢”其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饥渴感。人类对故事的渴求,与人类对水和食物的渴求是一样的,一旦缺少供给,就会感觉浑身不舒服。因为我经常在朋友圈里推荐好书,不少朋友就会私下里问我,要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。我的回复一般就是两条:第一,给孩子买足够多的好书,让孩子在家里的各个角落都可以随时接触到书;第二,有时间就陪孩子读读书。如果第二条做不到,做到第一条也就够了。因为,故事对孩子有天然的吸引力,故事自己会吸引孩子去阅读。如果不知道买什么书,我会建议先从那些国际童书大奖作品买起,这也是我在课程微信群里跟大家分享过的一种选书策略。
孩子不喜欢阅读,问题肯定出在家庭,这个问题继续分析下去,会比较复杂,我就此打住。
比较幸运的是,我自己内心的这种对阅读的渴望从未熄灭过。一开始,我读家里的那几本没头没尾的连环画;然后是到小伙伴家里看《故事大王》,其实翻来覆去读的就是那一两本;再然后,好朋友的姐姐在外地上中学,她周末会从图书馆借书回来,我和我的好朋友就经常头靠着头共读一本书……刚上大学的时候,我疯狂地借阅各种儿童文学和小说,这些经历都说明我始终保持着对故事的强烈需求。
2010年,我研究生毕业,走进了现实的生活,我开始强烈地感觉到单纯阅读故事的不足:故事可以帮助我理解复杂的人性,但无法让我更好地直面自我;故事可以让我想象另一种生活,但无法让我应对自己的真实生活。
这一阶段,我参加了各种线下和线上的教师读书会,也主持了一些读书会。主持读书会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启发。我曾经带老师们一起读了帕克·帕尔默的《教学勇气》,还带过一批数学老师共读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名作《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》。首先,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,尤其是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,我会有意识地从教学实践案例中去寻找支持证据,这训练了我理解教学、理解儿童的能力。其次,为了讲好内容,我必须翻阅共读书籍之外的资料,这训练了我的资料检索和整合能力。第三,我需要把我掌握的信息,通过某一种更合适的方式传递出来,这样的劳动经历训练了我的信息转化能力和表达能力。
这段经历,加上我对“学习的本质”相关书籍的阅读,让我开始超越对故事阅读的渴望,进入到一个更高维的学习层次。我也从此开始真正喜欢上了心理学、脑神经科学、行动科学等领域的书籍。按照《阅读的渴望来自哪里》(注:橘林读书会《教育的勇气》共读课程第5讲)这一讲中的分析,我的这种“喜欢”源自后天学习到的饥渴感。我举了下面这个例子说明这种“后天学习到的饥渴感”:人一开始只知道米饭和水可以消除饥渴,他在饥渴的时候,首先想到的就是米饭和水,但等到他后来尝到了更多的美食,在饥渴的时候,甚至可能首先就想到这些美食。这些美食的味道太好了,人们甚至会在不那么饥渴的时候,也想要去尝尝。对于现在的我来讲,心理学、脑神经科学、行动科学等领域的书籍,是比小说更吸引我的“美食”。
这段经历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:有目的地应用书中的知识,可能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。
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少像我一样的笨人,他们摸索多年,却始终未能找到学习的门道。于是,我决定做一个读书会,以系列阅读课程的形式跟大家分享我的读书收获,分享我的理解和理解之后的行动。读书加上“行动”,才能更好地改变你我;读书加上“行动”,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生活。这就是橘林读书会的由来!
最后,小结一下,我之所以要做橘林读书会,是因为我从阅读中获得了很多美好,我想通过一种更好的读书会形式,把这种美好传递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。
第三个问题:为什么橘林读书会共读的第一本书选择是张文质老师的《教育的勇气》?
认识我的朋友,都知道,我2010年研究生一毕业,就来到福州,跟随张文质老师做生命化教育研究,一直到今天。对于我个人来讲,这项教育研究工作会一直持续下去。
一种教育理念,从2000年初开始实践,历经二十年依然保持着在学校、在个人身上生根发芽的活力,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。而作为这项研究的亲历者,我已经在其中浸泡了9年时间,我深知这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。我选择共读张文质老师的《教育的勇气》一书,其实是想通过共读这本书的方式,把我所理解的生命化教育一点一点传递出来。
接下来我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,我为什么能和张文质老师一起工作。其实,这里面既有缘分的巧合,也是个人选择的结果。
2007年春天,我考上了刘铁芳老师的研究生,在我还未正式进入师门的时候,刘老师就送了一本书给我,是他的教育随笔集《守望教育》。我非常喜欢刘老师的这本书,读完之后,我按图索骥,在图书馆找到了大夏书系的“教育随笔”系列,就这样,我读到了张文质老师的《教育的十字路口》《幻想之眼》。我非常惊讶,原来教育随笔还可以这样写。应该说,此后很长一段时间,我的写作都受到了张老师的这两本书的影响。
那个时候正是博客最热的年代,教育圈最热的博客平台,应该就是新思考网站了。我也注册了一个账号,很快发现张文质老师也在上面。那段时间,我只要一上网,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刘铁芳老师、张文质老师、刘良华老师等人新写的文章和他们推荐的文章。后来,我读了很多老师的个人传记,发现他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。
2008年的一天,刘铁芳老师跟我说,张文质老师主编的刊物正在组“四方桌”的稿件,他没有时间写,问我能不能写一篇,与童话有关的主题即可。之前我刚好读了梅特林克的剧本《青鸟》,有一些感触,于是就答应了。这篇题为“从《青鸟》谈幸福如何可能”的文章很快就发表了,这篇文章的发表给了我很大的动力。
2009年的时候,张文质老师主编的“明日教育论坛”策划了一个“记下这一天”的选题,我记录的是一个硕士研究生一天的生活,题为《计划外充满幻想和疑惑》,很快也收到了录用通知。不过,直到我去到福州的第二年,这本杂志才印了出来。
后来,我还有幸校对过《我们这一代教师的精神面相》这部书稿,成为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。
有了这样思想交集的基础,2010年春天,当张文质老师亲自打电话过来,问我有没有兴趣去福州工作的时候,我虽然口中说“我考虑一下”,但心里早已做好了决定。
刚到福州的时候,张老师就把他已经出版的所有作品,送了一套给我。他在这之后出版的作品,我都是第一批读者。在我看来,张老师于1997年动笔,2000年完稿并出版的《唇舌的授权》是一部意义重大的著作。我甚至觉得,一百年之后的研究者在梳理教育史的时候,应该会给这本书留下一个重要席位。可惜的是,由于种种原因,这本书早已绝版,至少在近些年,是不可能再版了,因此,我不大可能带着大家共读这本书。
张老师最为大家熟知的作品,应该是《教育是慢的艺术》《父母改变孩子改变》和《奶蜜盐》,后两本都是家庭教育作品,而我的第一门课程主要是面向教师的,因此它们也不在我的选择之列。
如果我2018年之前开始做读书会,我选择的第一本书应该会是《教育是慢的艺术》。2018年5月,《教育的勇气: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》出版了,我读完第一辑内容后,就发朋友圈说:这可能是一本比《教育是慢的艺术》还要重要的著作。我在课程中也分享过我作出这一判断的三点理由:
第一,《教育的勇气》涉及的话题更广。在这本书里,张老师除了谈教育,还谈生命,谈人的成长,这三个主题经常交织在一起,从而能让读者对教育有更丰富、更多元的理解。与更多的话题发生联结,是我所理解的教育应该有的开放姿态。
第二,《教育的勇气》中有更多的自我剖析,这是研究者研究视角发生变化的结果。我认为这种变化是积极的,这种视角下的教育现象不再是孤立在外的研究客体,而是与生命自身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。我所理解的教育的目的,就是把人引向更美好的生活。教育与个体生命和个体生活发生联结,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路径。
第三,《教育的勇气》比较全面地呈现出了张文质老师对教育、生命、人的成长这三个主题的基本思考。可以说,沿着《教育的勇气》所提供的线索,我甚至可以给大家描画出一张张文质老师的思想图谱。这一年来,我重读了杜威的著作,对杜威提出的一些重要的教育命题有了不少新的理解,我在课程中也多次分享过我的理解。在我看来,从一部作品中看见一个人的思想图谱,与“教育即生活”“教育即生长”这两个命题,有某种神秘的契合——它们都在描述事物的本质。
最后,小结一下。我选择《教育的勇气》作为共读的第一本书,有三个理由:一、我想通过共读这本书,让更多人了解、认识生命化教育;二、我对作者本人以及他的著作有足够的了解,这是我读过张文质老师所有的著作之后做出的选择;三、这可能是一本比《教育是慢的艺术》还要重要的著作。
上面这三个问题,指向的是“橘林读书会《教育的勇气》共读课程是从哪里来的”。
接下来的三个问题,指向的是“这门课程是什么”,它到底有什么用。

图片来源:Pixabay  ·  josealbafoto...

第四个问题:为什么是联结(结果的结),而不是联接(接触的接)?
“联结”是我从脑神经科学那里借用过来的一个名词,指的是脑神经元之间发生关系时的状态,它既有具体的所指——也就是单个神经元与单个神经元之间建立关系的状态;又是一种抽象的指代——因为在大脑中,不存在只有两个神经元建立联结的状态,任何时候,大脑中的神经元活动都是系统性的、网状的又混乱的状态。
在《大脑是如何升级的》(注:橘林读书会《教育的勇气》共读课程第19讲)这一讲,我简单描述过大脑的工作状态:保守估计,大脑中有1000亿个神经元,人类所有的意识、思维、和学习活动都是通过这一千亿个神经元来完成的。每个活动的神经元都会与另外千万个神经元发生联系。这就意味着,在同一时刻,每个神经元即接收了其他千万个神经元所发出的信息,又给其他千万个神经元发出了信息。我所说的同一时刻是可以量化的,它指的是1/2500-1/250秒,换句话说,每个活动的神经元每秒钟要与其它的神经元交换250-2500次信息。
“联结”是《教育的勇气》共读课程的核心关键词,我在这里泛化了脑神经科学的这个名词,我在课程中使用“联结”二字,主要用的是它下面两层意思:一是建立具体的关系;二是建立关系的同时又包含了复杂的认知与情感活动。
橘林读书会所强调的行动力,就是在强调知识与行动的联结:看到一种好的学习方法,你下一步的学习就开始运用这种方法了;看到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,你晚上就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。
在课程中,我不断从《教育的勇气》出发,把大家引向张文质老师的其他著作,以及其他人的著作和文章,就是在呈现一种知识与知识、思想与思想联结的方式。
我最为看重的一种联结,其实是知识与家庭生活的联结。一方面,夫妻共同改善比一个人单打独斗要更容易引发改变,改变行动从家庭关系开始,改变更可能真正发生;另一方面,家庭关系的改善对于自我改善有良性的促进作用,一点微小的改变可能引发家庭关系系统的改变。因此,我才会提出“从家庭开始践行积极思维”(注:橘林读书会《教育的勇气》共读课程第11讲)你的一滴水,在你自己身上,仅仅只是一滴水;但是,如果你在合适的时候,把这滴水滴向家庭,会引发一系列的美好的涟漪。我个人特别想开一门类似“积极的家庭关系”这样的课程。或许明年会有这个机会吧!

说到这里,其实已经可以解答海报中的那个问题了:为什么有的人一字不识,却充满智慧?有的人读书越多,却越来越笨?
因为,一字不识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就不会学习,他只是无法从书中学习,无法通过阅读与书里的知识建立联结而已。一个人只要能够不断在自己的行动与经验之间建立联结,在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之间建立联结,在自我与世界之间建立联结,他就可能成为一个智者。
反过来,一个人读书再多,如果无法与自我、与世界建立联结,他就是一个知识的奴隶,或者说,是一个知识的傀儡。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还表明,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“恐惧、压力、焦虑”的学习环境中,将导致他的学习通路关闭,从根本上阻止新的神经元联结的建立。因此,这样读书,当然是读书越多,就会越来越笨。
第五个问题:什么是美好生活?
当我说出“美好生活”的时候,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苏格拉底和阿德勒。苏格拉底说: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。因此,我所说的“美好生活”不是固定的和确定的,它既是自我省察的结果又是有待省察的生活状态。阿德勒说: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、有目的的追求。因此,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天性。美好生活是顺应人性的结果。换言之,人终生都要与压制人性、破坏人性的行为作斗争,这正是教育需要担当的责任。
说的更具体一点,我所说的“美好生活”,就是内心始终保持着“有活力的、有目的的追求”,不断去认识自我,找寻自我的生活状态。
在我看来,人要达到这种状态,一个好的办法就是,不断真诚地向孩子学习。
河合隼雄说,“所谓长大成人,也许就是童年时所拥有的如此精彩的宇宙忘却的过程”。只有向孩子学习,成人才能够找回那些我们自己曾经有过、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被遗忘、被丢弃的品质。在课程里,我用三讲的篇幅介绍了成人应当向孩子学习的三种重要品质,分别是:热情、好奇和真诚。(注:橘林读书会《教育的勇气》共读课程第22-24讲)我还用了三讲的篇幅介绍了我对0-6岁儿童的语言敏感现象的研究。(注:橘林读书会《教育的勇气》共读课程第37-39讲)随后,我又用了五讲的篇幅跟大家分享了我从“安吉游戏”中获得的教育启示,主要谈的是我对儿童游戏的理解,以及游戏与教育的关系。(注:橘林读书会《教育的勇气》共读课程第42-46讲)在我看来,游戏中蕴含着人成长最基本的秘密。
追求美好生活,还有一个更好的方式,就是阅读。这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第六个问题:阅读为何以及如何联结美好生活?
首先,我要说的是,把书读好,读好的书,读描绘“美好生活”的书,并不一定就能让你过好生活。“懂得了很多道理,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”因为你以为重要的道理,可能并不适合在你的人生中去应用;甚至还可能是,你以为重要的道理,其实对于你的生命来讲并不重要。阅读一定要与我们的生活发生联结,才有意义。
在课程序言里,我说过,“读出美好生活”,最为核心的,是这个“出”字。
“出”的第一层意思,是“显露”,让隐藏在文本中、在日常生活中的“美好”显露出来,这意味着我们要有发现“美好”的能力,要有在“美好”之间作筛选的能力。对于孩子来讲,我们一开始就要给他提供足够好的书籍;对于我们自己来讲,我们要通过广泛的阅读,来形成作品的基本辨别力。这样,我们才知道,哪些是好的,哪些是不够好的,哪些是坏的。
“出”的第二层意思,是“来到”,让这些原本在自己生命外部的“美好”,与自己的生命发生关系,“来到”自己的生命中,这意味着我们既要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“美好”,又要练就把“美好”纳入自己生命的能力。有些东西很好,但不一定适合现在的自己,我们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“好”。
“出”的第三层意思,是“生长”,让“美好”在自己的生命中扎根、生长,完全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,这意味着我们成了一个朝向美好的不断自我更新迭代的人。只有通过行动,从别人那里获取的“好”的东西才会变成我们自己的“好”东西。还是那句话:读书加上“行动”,才能更好地改变你我;读书加上“行动”,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生活。
最后,我想说的是,我觉得自己所做的这门阅读课程,其实是一项传递“美好”的伟大工程——在课程里,我把我自己的阅读过程、联结过程以及联结到的美好事物,通过我的文字和声音,一点一点传递出去。对于我来讲,我做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讲授知识,而是为了传递美好,是为了呈现一种阅读联结美好生活的可能路径。
因为,我始终谨记先哲的教诲:你不能教人什么,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。我也把这句话送给大家!我的主题分享就到这里。再次感谢大家!
PS:☟☟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可收听本次讲座音频

橘林读书会《教育的勇气》共读课目录


前言 | 聪明人的读书方法

01 | 理解本书的三个关键词

02 | 傻叔叔带给“我”的生命认知

03 | 精神转化是怎样发生的

04 | 重塑父亲的形象

05 | 阅读的渴望来自哪里

06 | 自然对人心灵的影响

07 | 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积极的人

08 | 黄克剑先生的范本教育

09 | 守住生命的重心

小结一 | 如何才能读“出”美好生活

10 | 保持精神清洁的方法

11 | 从家庭开始践行积极思维

12 | 身体的教育学意义

13 | 每一个老师都应该相信善的力量

14 | 生命叙事与生命在场

15 | 作家王鼎钧的“自疗方式”

16 | 成为一个“良好的同伴”

17 | 人为什么要读书

18 | 伟大的心灵引导为何会发生

小结二 | 给教师的五条健康自助行动清单

19 | 大脑是如何升级的

20 | 教师是个手艺人

21 | 下层气质与压迫文化

22 | 我们应当向孩子学习什么(之一:热情)

23 | 我们应当向孩子学习什么(之二:好奇)

24 | 我们应当向孩子学习什么(之三:真诚)

25 | 在“做自己”的过程中慢慢成为自己

26 | 六条可以给你增添勇气的教育信念

27 | 《情感堵塞》与人的异化

28 |  业余者的乐趣

小结三 | 觉

29 | “足够好的”父母

30 | 爱就是不断给予回应

31 | 教育孩子需要执“大端”

32 | 重新理解个人与家庭的关系

33 | 对阅读的依恋意味着什么

34 | 我的师妹刘尔笑博士

35 | 重新理解教育活动的起点

36 | 倾听:通往自我发现之路

小结四 | 成长:与世界建立有效联接

37 | 0-6岁孩子的语言敏感现象(上)

38 | 0-6岁孩子的语言敏感现象(下)

39 | 从语言敏感点出发

40 | 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

41 | 如何消解学历军备竞赛的恐惧

42 | 人类的三种游戏类型——“安吉游戏”的教育启示①

43 | 为什么游戏让人快乐?——“安吉游戏”的教育启示②

44 | 为什么游戏可以促进人的发展——“安吉游戏”的教育启示③

45 | 让游戏化入教育之中——“安吉游戏”的教育启示④

46 | 教师要努力成为视察儿童的专家——“安吉游戏”的教育启示⑤

47 | 如何让你的时间变得更有价值

48 | 如何给文章取标题

小结五 | 研究儿童:为了更好地认识自我

49 |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

50 | 如何让自己更快乐

51 | 如何才能坚持下去

52 | 为什么改变这么难

结语 | 阅读联结美好生活

☟☟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可收听本次讲座音频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